走进供应链深处,SHEIN的全产业进化

以高效著称的中国服装产业,仍然在持续进化。
SHEIN与传化化学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的纺织印染技术创新中心;
SHEIN与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再生涤纶工艺进入里程碑式阶段,2025年中即将量产推广至产业链;
由SHEIN加码投资上百亿建设的一体化智慧供应链基地,已于近日完成交付……
作为全球服装时尚行业新一代的领军者,SHEIN凭借着与服装产业链的协同成长,拥有了在全球狂奔的底气。
全球领先的在线分析平台Semrush公布的一份最新数据指出:2025年1月,SHEIN(shein.com)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服装和时尚类购物网站。跟随其后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为mercari.com以及zara.com,其中,SHEIN网站月访问量高达ZARA的两倍。这份分析数据还指出,SHEIN深受全球时尚消费者喜爱,超过63%的消费者直接访问了该网站。
作为一家成立仅13年的公司,SHEIN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上迅速崛起的,始终是众人想要探寻的,关于SHEIN的真相。
而想要探寻SHEIN的真相,就必须要走进产业链的最深处,从一举一动中窥见其全产业化的布局与进化。
打造供应链基础设施,SHEIN的全产业链布局
服装产业链极其庞杂,想要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具备四两拨千斤的眼光和能力。
作为柔性供应链的开创者和推动者,对供应链能力的挖掘与塑造,助力SHEIN登顶全球排名首位的时尚和生活方式在线零售商。
而这背后,离不开其在数字化能力以及产业基础设施层面的深入探索。
柔性供应链给服装产业带来的影响,是变革性的。
基于柔性供应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让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了全流程的在线协同管理。由此衍生出来的”小单快反”的生产策略,显著提升了市场供需匹配效率,有效满足全球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时尚需求。彻底改变了过去“以产定销”的经营模式,从生产源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让服装产业彻底走向了“按需定产”,从根本上消灭了困扰服装行业多年的顽疾,大幅降低了行业浪费现象。
在生产模式迭代+研发能力升级的双管驱动下,服装业的生产能力实现了进一步的爆发。这不仅让SHEIN具备征服全球市场的能力,也为SHEIN理解并深入产业链,构建起了最初的模型。同时,SHEIN进行了总额超百亿的供应链基建布局——
总投资35亿元的“希音湾区西部智慧产业园”现已完成验收,预计将在年内正式进驻使用,将引进产业人才近3万人,预计每年将完成服务贸易出口额35亿元;
位于广州增城、总投资近百亿的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已于2024年9月底正式开工,一期项目投资达36.9亿元,这个一体化供应链建设全球交付中心,可以为SHEIN全球销售提供核心支持,项目三期全部达产后年出口额预计超千亿元人民币,预计引进产业人才高峰期可达约10万人。
此外,SHEIN还加速布局辐射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等大湾区城市的智慧供应链矩阵。同时还不断拓展平台化,已带动全国超300城产业带卖家出海。
从深处出发,带动体系化变革,SHEIN正在凭借其全球视野、对产业数字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带动服装产业的全面再造与升级。
技术创新带动降本增效,SHEIN以技术推动产业变革
不过,对于服装这个庞大的产业来说,仅有产业基础的良好构建还远远不够。只有推动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将带来综合的效率提升,以及指数级的成本下降。
在SHEIN目前所应用的全新数码热转印技术的支持下,已经实现了极大节省了水资源,并提升了印刷效率。根据全球测试、检验和认证服务领导者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的验证,SHEIN应用的数码热转印技术是一种零水资源消耗的印刷工艺。相较而言,传统的丝网印刷100米面料需使用0.49吨水。
自2018年至2024年6月,SHEIN使用数码热转印技术的产品已经超过 65%。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使SHEIN节省113万吨水,大约相当于 22.6亿瓶 500 毫升的瓶装水。
不仅如此,数码热转印还可以实现更小批量和灵活单量的印花图案生产,还可以检测出复杂设计或创建图案时所产生的任何缺陷及瑕疵,并在将图案转印到面料上之前将其去除。在零水资源消耗和小单快反的双重作用下,大幅实现了效率的机制提升并极大的降低了资源的浪费。
SHEIN联合东华大学研发推出的新一代再生涤纶解决方案,则可大幅扩大回收材料的范围,给涤纶类服装原料采购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同时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
通过推广新的染印技术、纺织面料、制造工艺、生产设备,SHEIN持续提高供应链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降低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SHEIN对缝纫机的一个部件进行细小改进后提高的工人生产效率,应用到数千家供应商的数十万台设备,就会形成“乘数效应”。
绿色、清洁且高效的产业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凭借健康绿色的生产体系实现进一步的成本优化。
在SHEIN的能效提升项目帮助下,广东中山某制衣厂通过加强照明管理、建立冷凝水回用系统、更换节能衣车、更换节能疏水阀等多项改造方案的实施,一年内便实现了12.6%的节水率和16.2%的节电率。据该厂负责人介绍,“我们节省的费用已经收回了参与项目的成本了。”
该项目还帮助广州一家服装工厂实现了13.9%的节电率,并根据定制方案所引进吊挂系统等高效能设备的使用,在半年时间就节约了5-6万元的成本。
收入提升固然重要,但可持续且健康的增长,在如今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则更具价值。SHEIN通过将技术带入产业链深处,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升级成为了服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全面赋能上下游供应商,SHEIN提升产业链经营内核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加持。而对于服装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条来说,除了需要增进产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等“硬件”的不断加持,更需要人才和经营水平等“软件”能力的全面提升。
自2023年上半年宣布5年内投入5亿元深化供应商赋能工作以来,截至2024年底,SHEIN已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围绕技术创新、培训支持、工厂扩建、社区公益服务乃至绿色减碳等方面持续赋能供应商。
其中,SHEIN于2023年建立了首个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持续输出柔性供应链标准并探索服装制造前沿技术,同时兼顾供应链人才培养。2024年,该中心共开展培训485场、覆盖超2万商次,两年来累计组织培训已达上千场,为供应商提供组织架构、生产管理、质量检查等多方面的培训,提升其管理及运营能力。
两年时间以来,SHEIN已累计投入1.7亿元在技术创新上为供应商及产业数字化和精益化升级提供技术、研发、工具等支持。
不仅如此,SHEIN的供应商赋能还深入到供应商日常运营的点点滴滴,通过绿色减碳的方式提供“4+1”的全面赋能体系,助力产业精益化、数智化、绿色化综合能力提升。
在亿联服饰商屋顶光伏项目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里,实际发电量接近预估额定发电量的90%,发电极其稳定;此外工厂可以消纳90%光伏产生的电力,基本可以覆盖其工厂的电力需求,相当于实现了免费用电。
截至2023年底,SHEIN供应商已安装装机容量为51.6兆瓦的屋顶光伏,共产生了约2129万度的绿色电力,相当于减少了约12140.15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从产业链合作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延伸到生产方式创新以及产品创新,SHEIN正在深入产业链深处,推动源头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模式迭代,带动全产业链走向更加纵深的发展。正如SHEIN执行主席在投资者信中所说的那样,SHEIN“增长仍然强劲 ”。SHEIN可以做到为消费者提供优惠、多样化的时尚产品,这是SHEIN难以被替代的核心优势之一。
走向供应链深处的SHEIN,即将迎来愈发强劲与多样化的未来。
Read More

服装供应链“西迁”、订单“东南飞”

6月5日,大湾区国际纺织服装服饰博览会在深圳开幕,场上云集千余家企业。尽管落点大湾区,江浙老牌纺服重地和山东、福建等新势力高地却占领了不小的面积。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当前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格局的写照。

时间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凭借“三来一补”,“岭南衣”迅速腾飞,跻身四大广货畅销全国,这样的起家方式也使之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外向型、重制造的烙印。

但近年来,广东服装产业出现波动式发展。2023年,全省服装行业规上企业服装产量为31.74亿件,比之八年前几近“腰斩”;外贸规模下滑,八年间,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下滑了超8%。旧有模式难以为继,一面是供应链日渐“西迁”,另一面则是订单加速“东南飞”。

据《关于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规划中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还应继续攀升,到明年将冲击7000亿元营收。双重压力之下,“岭南衣”如何延续生命线,又该如何冲击7000亿元营收?

从虎门到深圳,绘出“微笑曲线”

1978年7月,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办太平手袋厂,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落在了虎门。“岭南衣”由此起步,在这个小镇衍生出了420亿元产值的庞大集群,养活了超20万从业者;如今,整个东莞,纺织服装鞋帽产业也已逼近千亿规模。

四十年后,产业重心悄然偏移。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其服装产量已连续两年双位数下跌;2023年,纺织制品、服装及配件两类商品共计出口347亿元,同比减少了约25%。

相比之下,一向被认为以前沿科技、高端制造见长的深圳却迅速起势,仅今年一季度纺织服装出口额便达到261.4亿元,增长51.7%。与全省逆向发展的深圳服装业预示着,在一定程度上,“岭南衣”的结构模式与地域重心也开始调整。

“不同于其他行业,纺织服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包含三个维度,即文化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认为,一方面,深圳用时尚迭代了传统的服装制造业,通过向品牌延伸获得了文化加持。

依照《深圳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深圳已对举办、参与时装秀企业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在相关政策框架下,2022年度,仅龙华、龙岗两区共有21家品牌获得深圳时装周参秀补贴,金额总计520万元。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陈韶通表示,相比省内其他地方,深圳对品牌的重视度显然更高,“受补贴吸引,越来越多品牌商正被从周边的广州吸引过去;而一旦头部企业落户,又会自然而然牵引一批配套集聚”。

除向外吸引,深圳也见证了一众品牌的内化培育,这其中既包括从一间童装店铺做起的安奈儿(002875),也有专注于设计、由单一品牌发展为多元一体女装集团的玮言服饰……企业个体的求索背后,深圳服装走出了一条靠品牌赢份额之路,以内衣为例,尽管深圳内衣产值仅占全国五分之一,但在高端市场却占据了80%的份额。

更广层面上,广东服装纺织产业也在文化加持下,攀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据统计,全国约半数自有品牌来自广东;相应地,产业调整继而带来从业人员结构的嬗变,目前全省共计有设计师数量15万人,居全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面料企业也在向下游成衣品牌拓展。广州市东海鹏染整制造有限公司便是一例,其于一年前开始招募设计师,创立了“红标签”品牌。

公司有关负责人李笑然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向品牌转型是自身需求与外部环境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即便在面料环节,制造能力也不再是唯一评判标准,客户越来越看重软实力,良好的设计、品牌运营都成为必要加分项。”

另一方面,行业日益看重创新驱动力,尤其面辅料企业开始注重研发。近几年的大湾区纺博会也越来越成为高端面料企业的炫技狂欢。例如,东海鹏带来的三合一功能性混纺面料,不仅模拟出全棉质,且兼具吸湿排汗、抗菌功能;汕头市雨天晴纺织有限公司在持续改善布料的肌理感和透气度……两家企业均称,每年能拿出20%-30%的资金投入研发。

以这些案例为缩影,数字化、新材料热潮逐渐涌起,通过与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材料等几大未来产业链接,纺织服装产业日渐撕去低端传统标签。

此外,“高研发+定制化开发”的组合也越来越普遍,面料企业往往一边围绕客户需求对主推产品进行针对性微调,一边又联手下游客户进行项目式开发。雨天晴纺织解释称,产业整体供过于求,企业不得不借此打出差异化优势;对中小企业而言,定制化的模式也有助于实现月结,缩短账期,降低库存压力。

出海抢单,打造泛大湾区“前店后厂”

2015-2023这八年,广东服装及衣着配件出口地位经历了持续下降,出口额占全国比重目前已由23.05%跌至14.95%,滑落第二位;相比之下,另一纺服重地江苏也仅微降1个百分点,浙江却由18.37%上位至21.42%。

多位从业人员提出,这同全球消费结构变迁有关。

去年,我国棉质与化纤服装出口占比分别为28.6%和48.3%,且前者仍在大幅下跌。而广东服装恰巧以棉涤、混纺为主,江浙盛产的化纤服装已成为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产品。广东亟待围绕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更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广东日益陷入供应链“西迁”而订单“东南飞”的境况。

从供应链层面看,广东失去的份额正快速被新疆等西部省份填补,过去八年间,后者出口占全国比重从1.99%快速攀升到了8.19%。

近年来,新疆频频赴粤招商,重点便放在纺织服装领域。去年,阿拉尔市党委书记带队考察招商,所选地市广州、汕头、东莞、深圳等均为服装重地。长期以来,广东服装呈现重制造环节、小微企业众多的特征,对成本高度敏感的小微工厂作坊,成为率先转移的一批。

对此,广东日益重视引导企业升规和品牌转型,以期增强其“黏性”。去年,深圳光明区已发布政策,将对产值首次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尚企业给予相应奖励。

在转移过程中,广东也在引导企业优先将粤东西北作为落脚点,去年开工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便是例证之一;随着其继续外溢,泛大湾区地带也有望成为主要承接地。

“泛大湾区纺织服装融通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认为,未来,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将承接起化纤、纺织、印染、制造等环节转移,品牌与总部则仍留驻广东,各方宜形成新的“前店后厂”。

作为区域合作的另一维度,港澳的对外资源优势亦应被纳入进来。在大湾区纺博会的国际展区,将总部、研发放在港澳而生产置于内地的企业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来自欧美的服装订单也日益遭受东南亚国家的争夺。但我国在上游高端面料辅材环节优势依然。以越南为例,该国55%—60%的原辅料仍依赖从中国进口。背后,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占比已达到54.2%,这也意味着,外部市场对我国上游高端产品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事实上,比之江浙,广东相对呈现出服装强而面料弱的“跛脚”局面,面料产量仅占全国7%,却要支撑起占全国17%的服装产量。在此背景下,广东企业亟需锻造新的不可替代性,加大研发力度,在高端、绿色面料上加速追赶。

不过,就服装出口渠道而言,广东仍具备“抢单”优势。以希音、TEMU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串联起大量中小微企业,凭借“小单快反”模式造船出海。去年,广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超过三分之一,这一风起云涌的新业态正成为对抗纺织服装供应链与订单双重挤压的一道屏障。

Read More